报告题目: 廉价金属氢氧化物的析氧电催化研究
地 点: 徐祖耀楼313室
时 间: 2019年3月27日(星期三)中午11:30-13:00
报 告 人: 宋 钫
报告人介绍: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06年和2012年分别获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5月-2018年6月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9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析氧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近年来围绕非贵金属析氧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在催化活性位点探测和新型电催化材料探索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成果。至今在Nat. Commun.(2篇),J. Am. Chem. Soc (2篇), Energy & Environ. Sci.(2篇), ACS Cent. Sci.,Joul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4篇,合作申请欧洲发明专利2项(第二发明人),荣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和瑞士化学会Clariant CheanTech Award(瑞士4人)等。研究成果被科技媒体Science Daily和 Phys.Org等转载报道,论文总他引用次数1800余次,6篇论文入选ISI ESI的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其中1篇为热点论文(Hot Paper)。
报告简介:
高效廉价的析氧电催化材料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光)电解水制氢的关键之一。本报告基于当前析氧电催化材料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针对析氧电催化材料催化活性位点不明的问题,以层状金属氢氧化物作为模型催化材料,通过研究液相分层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对金属氢氧化物的催化活性位点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验验证,揭示了层片边界和面缺陷是催化活性位点,从而为高性能水氧化电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在此模型催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析氧电催化材料活性位点密度低、易于污染团聚等问题,开发了前驱催化材料原位电化学转化法,实现了高密度活性位点材料的制备,提高了常规金属(氢)氧化物催化活性10倍以上,并率先突破了析氧电催化材料200 mV的过电势界限(对于10 mA cm-2的电流密度);最后针对以上单一位点催化体系的活性瓶颈问题,开发了双金属位点协同催化体系,提高了材料的本征催化活性一个数量级,突破了当前单一位点催化体系的活性理论极限,为超高活性(近理想)催化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