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调研 | 上海交通大学-吴房村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乡村振兴座谈交流会顺利举行

2021-12-16 1031681

12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吴房村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乡村振兴座谈交流会在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吴房村举行。青村镇人大主席何文浩,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小丹,吴房村党总支书记秦瑛以及基层发展研究会指导老师宋阳出席此次会议,吴房村班子成员、选调生代表及基研会全体会员参加此次仪式。

致辞发言

何文浩作欢迎致辞,他首先为同学们重点介绍了吴房村振兴思路、产业发展以及模式延续的相关情况。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联络作用,搭建好交流沟通的桥梁。二是希望上海交大能够充分发挥优势,给予吴房村乃至青村镇更多指导和支持,以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契机,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共赢。三是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深入调研,不断思考,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小丹对吴房村的支持与配合表示感谢,并对材料学院成立基研会的初衷进行了阐明:交大材料学院希望培养对国家发展有所裨益的多元化人才,基层治理工作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而基研会便是串联其间的桥梁。此行来到吴房,她由衷希望材料学子们能够以吴房村为探索的原点,深入了解上海乡村的变化,感受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对于将来有志于从事基层治理工作的同学来说,吴房村作为全国认定的乡村的未来,也可以作为参照学习的模板。沈小丹殷切希望同学们不论以后是否从事基层服务,都应该走进基层,了解基层,在基层实践中有所收获,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秦瑛代表吴房村班子成员对交大师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吴房村借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由“三老村”变身为“示范村”的实践历程进行了介绍。她表示以实践基地的建立为新的起点,借助广阔的实践平台和特色资源优势,百年高校和美丽乡村必将携手共建同向同行、互利共赢的发展共同体。

揭牌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小丹与吴房村党总支书记秦瑛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吴房村社会实践基地揭牌。

走访调研

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在环境风貌上给吴房村带来的巨大改变,吴房村党总支书记秦瑛和书记助理程媛共同带领同学们在村内进行走访调研。同学们首先参观的是三治堂,三治堂原来是举人吴浩祥的住所,如今是吴房村的历史博物馆,融汇了吴房村的百年变迁史,也记录着吴房村发展前进的步伐。通过墙上精心镌刻的“党建+”基层治理规章,更是可以窥见吴房村党总支成员兢兢业业工作的轨迹。“党建+自治”,“党建+法治”,“党建+德治”,三治融合之下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定是宽敞明亮的康庄大道。

走出三治堂,同学们沿着乡间小道,漫步于吴房村。朦胧细雨也正和吴房村的白墙黛瓦相得益彰。眼前,乌篷船,青石板,小桥流水,共同勾勒出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一旁,“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齐描摹出丰饶农家的安居乐业。这两者在吴房村合二为一,写就了“世外桃源”般的乡村振兴典范。

乡村振兴座谈会

同学们与吴房村两委班子围绕吴房村在人才引进、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以及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基研会:“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吴房村为了留住本地人才,引进外地人才,具体推行了哪些措施? 

吴房村:吴房村十分重视和关心人才。首先是重视基础建设,提供人才公寓,完善生活设施;其次发展黄桃产业链,开拓人才的就业范围,结合新兴商业模式为人才提供一个实现自我的平台;最后关心人才的思想精神诉求,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拉近“新村民”和“老村民”之间的距离,使其在吴房村有一个精神依托。

基研会:在吴房村的蜕变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进程中,村民作为一个什么角色参与其中,如何调动村民配合参与的积极性?

吴房村:群众工作和百姓工作既容易也困难。对待村民,村干部最关键的是做到耐心,毅力,真诚六字以及“勤手、勤腿、勤听”三勤要求,三顾茅庐,循序渐进,公平公正;多多换位思考,切身感受百姓群众的面临的困难,做好倾听者,服务者的角色。

基研会:在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吴房村模式,能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哪些借鉴?

吴房村:首先乡村发展需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把基础建设做好了,才能吸引外来企业;其次乡村振兴过程中专人专事;投资、产业培育、招商以及人才培养诸多方面都要考虑,共同发展乡村,形成闭环,做到可持续发展。

吴房村:对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乡村振兴和脱贫是不同的,需要基层干部集思广益以体制外的思维去思考如何建设乡村、吸引外来企业。

在座谈会的最后,吴房村交大选调生代表程媛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吴房的实践和探索为题为同学们介绍了基础设施、经营性物业场所和空间、进城和相对归并平移、建设“青春里”颐养公寓和“里人客厅”以及规划至2035年的具体实践内容;总结了吴房村“1+1+3 模式”的探索经验。

本次揭牌仪式与座谈交流会的顺利举办,让同学们对如今的乡村振兴有了新的认识,为同学们深入了解基层、走向基层以及服务基层打下基础,加强了基层与高校的交流联络。


基研会团建

为了进一步提升基研会凝聚力,加强骨干会员的交流,当天下午,基研会在吴房村举办了组织团建。通过自助烧烤与特色米糕制作,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也让同学们得以切身感受到传统乡土文化的生动与趣味。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与经济蓬勃发展,而乡土和人情也不应该失去其原本的生机与活力。

会员感想

关一鸣:

吴房作为上海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抓住了时代的红利,并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吸引创业人才;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中,党员干部们以身作则,以诚相待;在关注老人养老问题上,他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吴房村的党员干部们让我看到了这一颗颗奉献给村民的真心。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而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而通过此次学习调研,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要用心用情去编织这么一条筑梦的红线,一头系着祖国,另一头系着人民。


李昊坤:

此次实践让我们也了解到吴房村从发展落后到成为全国示范村,背后是默默付出的基层干部和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同志。村干部提到,与群众沟通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必须要“以真诚换真心”,有毅力,有耐心。通过实践,我才真正认识到困难与坎坷才是我国基层治理过程的真实面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房村“留住人才”的方法。在吴房村,有多样化的社团和丰富的活动,有羽毛球社等等,还会让年轻大学生们一起为村里的老人过生日,让年轻人有“家”的感觉。我想,留住人才,有时不一定提供高薪,让他们真正有归属感,喜欢上这里的生活状态,才是最有魅力和吸引力的事情。


李洪杰

在秦瑛书记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吴房村如何利用好国家政策,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使得一个破旧的小村庄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国示范农村。我们一行人行走在吴房村,可以看到曾经的村居危房被改建成了粉墙黛瓦的江南庭院,浑浊零乱的小河浜打通梳理后清澈见底,黄桃树一颗颗伫立在农田里。青石板、小桥流水、磨盘农具等江南水乡本色,被一一还原出来。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村头的白色小楼,朴素静雅的小楼里面,一番现代化建设的风貌,这里面记录着吴房村的前世今生。我们此行收获良多,让我们在实践中见识到乡村振兴工作是如何在基层中得以实施,也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热情,我相信这一定能给我们未来从事选调工作给予一定参考。


邹鑫

吴房村紧紧围绕着“产业兴旺”,完美地集成了制造业、农业科技、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等众多产业;此外,其规划先行、统一构建的策略更是值得广大地方学习。当然,吴房村的成功与其国际大都市背景密不可分,因此,其成功模式的可复制性具有局限性。但个人觉得对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带内的的农村来说,吴房村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模板。中西部的广大农村虽然不能完全复制上海吴房村的经验,但吴房村的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科学建设的创新精神是值得所有地方学习的。最后,关于乡村振兴,个人觉得无论哪里,城乡一体化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城乡重组更能满足现代人对美好田园生活和现代摩登生活的同时需求。


杨俊俊

在此次的实践调研中我有幸实地一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吴房村的真容:当漫步在村庄平整的马路上,感受着吹来的微风,我感觉这就是我梦想中的“乡村生活”。但之后听村干部班子在讲述吴房村的改造历史时才知道,原来的吴房村之前也是一个“人老、房老、地老”的贫困村,在政府、企业、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奋斗下才大变样。村庄改造和振兴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我却看到的是村干部们的敢于改革的勇气、对待村民的真诚和对吴房村的归属热爱。在座谈过程中,秦书记的“待村民如父母,待村庄如家乡“的基层工作理念带给我太多感动也带给我太多启发。相信每一位在外拼搏的人都会希望自己的家乡也能够像吴村这样美丽、富饶,而这也是基层工作的重大责任和乡村振兴不断努力的方向。


刘泽锋

吴房村党总支书记秦瑛介绍了吴房村从“烂泥地”变成“网红村”,从贫困村变成上海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发展过程。让我深刻感到时代背景下,政府对乡村建设的重视,对改变乡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同时从秦书记聊起为了开展工作和村民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我了解到基层工作的不易,感受到吴房村能有现在的风貌与领导班子的努力密不可分。接下来在吴房村基层锻炼的学姐分享了她一年多来在吴房村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从刚毕业的研究生到现在已经对基层工作驾轻就熟,让我感受到了基层锻炼对我们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之后秦书记带领我们参观了吴房村的街道、村内的产业,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了村子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了村子巨大的变化。

吴雪云

“2018年以前,这里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我们是很幸运,吴房村入选了上海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听着秦书记讲着当时吴房村物质上的穷困、老百姓精神上的保守,最初推进工作时的艰难,由衷的敬佩秦书记及其带领的领导班子的所具有的耐心、细心、诚心,以及敢于不断探索中国新乡村的发展道路。通过“塑形”——打造水乡韵味的新农村,再到“铸魂”——点燃产业发展,激活沉睡资源资产,聚焦“合力”激发乡村的振兴发展。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了脱贫攻坚,下一步就是对乡村振兴进行统筹规划,吴房村的现在,就是未来乡村的模样,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这一代应该接过实现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敏

在上海市政府、国有资本、民因企业、镇政府的资金支持下,吴房村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土地流转、修整建房、招商引资、引进人才、企业以及构建多功能养老平台等实践,这些项目的落实离不开吴房村领导班子成员对老百姓的悉心讲解,耐心开导。和老百姓沟通不到位,许多基层工作完全没有办法展开,在这里我切实体会到了选调生为什么要走入基层实地锻炼两年的重要意义。在会议讨论中,我们有同学提出了是否吴房村模式具有广泛普遍性,是否可以推广到中西部地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吴房村党总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瑛做出回应,吴房村模式在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已有试点推广,但对于中西部地区可能不具备这些发达省份的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地理优势,但可根据自身特点依照吴房村建设思路,合理策划再行规划事宜。



撰稿 / 张伦凤 杨晨东

图片 / 杨晨东 黄小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