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铸就飞天路,交大材料五助嫦娥梦!

2024-05-05 23272

在古老神话“嫦娥奔月”的启迪下,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将梦想照进现实。作为国家科技力量的璀璨明珠——上海交通大学,再度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

5月3日17时27分,在全球瞩目下,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踏上前往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科研征程。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荻院士与欧阳求保教授团队研制的高性能碳化硅(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再次担纲重任,为嫦娥六号的航天器结构与关键部件提供坚实保障。

2010年至今,十五载科研匠心,以张荻院士与欧阳求保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凭借其独创的高性能碳化硅(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连续助力中国探月工程的多次重大突破,书写了“五助嫦娥奔月”的辉煌篇章。

 

首战告捷:嫦娥二号的精准探测

2010年10月1日,随着“嫦娥二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该团队的新型复合材料首次接受太空考验。该材料以其出色的轻质高强度特性,显著提高了探测器结构件的性能,为“嫦娥二号”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控制与更远的观测距离,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稳扎稳打:嫦娥三号的月面软着陆

2013年12月,当“嫦娥三号”探测器平稳着陆在月球虹湾区域,张荻院士与欧阳教授团队研制出由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成的行走棘爪,成功应用于“玉兔二号”月球车,并再次展现其非凡价值。该材料不仅增强了着陆器的抗冲击能力,确保了月面软着陆的平稳与安全,还为月球车“玉兔号”的移动部件提供了可靠支撑,使其在极端环境下依旧能够灵活作业。

历史突破:嫦娥四号的背面探索

2019年1月,当“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张荻院士与欧阳教授团队的复合材料技术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无直接通信联系的月背环境下,材料的耐用性与适应性至关重要,它们成功保障了探测器在极端温差和复杂地形下的正常运行,推动了人类对月球未知领域的探索。

样本回归:嫦娥五号的荣耀归来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月球车成功完成了月球表面采样并安全返回地球。这一任务不仅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样本返回任务的圆满成功,也验证了该团队的复合材料在深空探测中长期稳定使用的可行性,为后续的深空探索任务铺平了道路。

续写辉煌:嫦娥六号的南极探秘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随着“嫦娥六号”探测器直指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张荻院士与欧阳教授团队的创新材料技术开启了深空探索的新篇章。本次任务中,他们精心研发的升级版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以其轻质、高强度、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着陆器的关键结构与精密仪器保护壳之中,承受住了极低温与复杂地形的双重考验。这一系列材料创新,不仅为嫦娥六号的深空之旅提供了坚不可摧的护航,更是在极端环境中验证了材料科技的极限潜力,为人类深入探索宇宙的未知角落铺设了坚实的材料基石。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鉴于嫦娥六号任务计划在月球背面进行更为复杂的科学探测与样本采集,张荻院士与欧阳教授团队特别针对月球背面特殊环境对材料性能的更高要求进行了优化升级。这批新材料不仅能够有效抵抗月尘侵蚀,提高探测器的长期运行可靠性,还为携带的多种科学载荷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安装平台,其中包括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搭载的多项科研仪器。

“嫦娥六号”的成功实施,不仅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的又一高峰,亦是对张荻院士与欧阳教授团队数十年科研心血的最高致敬。每一次精准的材料设计与应用,都是他们对航天梦想的坚守与超越,预示着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正以稳健的步伐,不断迈向新的辉煌!

持续贡献:未来的航天梦想

从“嫦娥二号”到“嫦娥六号”,张荻院士与欧阳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不仅五次助力嫦娥系列探测器取得辉煌成就,而且为中国空间站、北斗三号等数十余个航天器创制和提供了上万件关重构件,为我国航天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面向未来,他们的团队正持续探索材料科学的前沿,为嫦娥后续任务以及其他深空探索计划提供更多创新解决方案,不断推进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步伐。

当嫦娥系列探测器一次次划破寂静的夜空,照亮的不仅是月球的表面,更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永恒信念。十五载春秋,张荻院士与欧阳求保教授团队以科研为舟,以创新为帆,用智慧和汗水织就了一条连接地球与月球的坚韧纽带。他们不仅是材料科学的探索者,更是中国航天梦的筑梦者。

而这一切的开始,不过是一群交大材料人,怀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国家的深切情怀,十五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终使科研之花在月球表面绚丽绽放。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梦想与坚持的胜利,它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勇于探索,人类的脚步就能超越星辰大海,抵达那未曾触及的远方。

文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