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智双全·思源致远
2025年4月25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发展分中心、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2025 AI赋能材料教育论坛”在徐祖耀楼姚征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材智双全·思源致远”为主题,汇聚了来自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材料学科教育,推动教学创新与学科发展。
开幕致辞:AI赋能教育,共启智慧新篇
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杭弢主持。材料学院戴庆院长在致辞中表示,AI技术为材料学科打开了新的思路,科技工作者应积极利用AI工具提升科研与教学效率。他指出,教师是AI应用的重要群体,学院近年来在AI与材料学科的深度融合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成功申请了学校首批"AI+专业"论证项目——材料智能设计与制造试点班,并申请了教育部生成式人工智能材料专业大模型项目,已有4门校级AI辅助教学课程获得立项。戴院长强调,“材智双全,思源致远”不仅是论坛主题,更是材料学科在新时代的使命,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凝聚智慧,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材料教育的创新发展。
主题报告:AI驱动教育革新,实践与思辨并行
作为国家精品课《工程材料》的主讲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朱宏伟教授以《AI时代的教育革新——兼谈AI辅助〈工程材料〉教学》为题,探讨AI技术如何重塑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和教学方法,并重点结合知识/实践类课程,分析AI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潜力。他提出,AI将重塑学习的个性化、自适应与终身化特征,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创新引导者”转型。结合《工程材料》课程,他展示了AI助教的实时答疑、智能内容生成、自动化作业批阅等应用场景,并强调“课程大模型”在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中的核心价值,为传统工科教学注入智能化活力。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数据业务部主任章思宇聚焦《交我办AI赋能教学应用建设进展》,分享了上海交大在AI教学平台开发中的实践成果。他介绍,学校通过构建“知识库”减少AI幻觉,推出系列AI工具赋能教师备课全流程:智能生成课件、视频音频辅助教学、多样化习题等。章思宇主任强调,平台建设要做到技术需服务于教学本质,而非替代师生创造力,从而打造有意义的AI课程辅助平台。
科大讯飞高教研究院李礼院长以《学科大模型建设逻辑步骤和具向输出》为题,提出产学研协同共建学科大模型的“中国路径”。他直言当前中美大模型技术存在代际差距,强调“国产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并系统性拆解学科大模型构建框架:数据沉淀(学科语料库建设)、算法优化(场景适配)、具象输出(学科智能体与知识问答系统)。通过展示科大讯飞“学科科研助手”如何深度融入高校科研场景,他呼吁校企共建标准化测评体系(7大类能力指标)与SOP(标准操作流程),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创新”迈向“课堂落地”,推动更有效地科研。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李宇罡助理研究员以《关于AI赋能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为题,结合《材料智能设计与制备加工》课程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AI技术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具体问题。他以金属材料本构参数识别和有限元仿真优化为案例,演示如何利用AI技术实现逆向思维建模,获取成高精度本构参数,助力学生攻克复杂工程问题。他强调:“课程改革本质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的革命”,并分享三大行动纲领: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做好课程的“战略规划”、动手捅破AI的“窗户纸”。
交流展望:凝聚共识,共赴智能教育未来
在论坛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工程材料大模型的数据落地、材料语料库建立、AI与计算机仿真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杭弢副院长在总结中表示,本次论坛为AI与材料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多元视角,学院将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助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材智双全”人才。
撰稿:王雪强 陈娟
图片:摄影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