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顾攀登莫问高”,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仅是因为它所体现的科研工作者踏实的钻研态度,更是被它所表现出来科研人员的那种执着与信念深深吸引。
博士入学后不久,我便积极主动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结合课题组的发展规划,选择了“高导热金属基复合材料”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实验室研究特色,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分析,在学术界我首次提出采用片状粉末冶金技术制备具有碳纳米管二维分布的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课题研究通过采用低廉的咪唑啉衍生物对不规则原料铜粉片状化,再采用表面活性剂对片状铜粉末表面改性,成功攻克了碳纳米管与铜粉末由于表面润湿性差、尺寸不匹配、碳纳米管取向分布控制等科学与技术难题,实现了碳纳米管在铜基体中的二维均匀分散,为实现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该项工作的创新性,研究论文发表在纳米材料权威杂志《Nanotechnology》上。
但是,由于材料致密化设备条件限制,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深入研究难以继续进行。根据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需要,博士二年级后期,我转向了传统的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并选定了金刚石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然而,这一研究存在的巨大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既没有热门的纳米增强相和新鲜的概念设计,也没有了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一切须踏踏实实从零开始。那段时期是我博士期间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每天晚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思考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与创新点;期间,导师也经常打电话,一方面开导我踏踏实实从头做起、不要浮躁、放开思路,另一方面也常跟我探讨课题研究中的科学问题与可能的解决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文献调研,我终于发现了金刚石/铝基复合材料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所在,并设计了合理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基于这些研究与探索,我首次报道了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制备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方法,突破了现行的等离子体烧结与液相浸渗的技术垄断,阐明了复合界面对该类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制,制备的复合材料界面可控、热导率高,为该领域探索出了新的制备途径,有望推动其应用推广与产业化。上述研究工作也相继在《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及《Materials and Design》等复合材料的学术期刊发表,同时还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分会场口头报告。
科研工作之余,我还积极投身材料学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类活动与学生组织建设工作中。2012年7月起,作为主要组织发起人之一,在负责老师指导下我跟其他同学一起筹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复合材料研究生学术联席会”,并任学术部部长一职;2012年9-12月和2013年5月,作为主要负责人,我先后两次策划、举办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论文评比与科研交流报告会;2012年7月和2013年6月,分别参与组织了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五人制足球友谊联赛和羽毛球比赛,在师生中收到很好的反响。
在生活中,我勤俭朴素,尊师敬长,乐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2011年9月,实验室同学因故不幸身体受伤,其手术和住院的两个月,我停下手中的实验,一直坚持照料其生活起居,积极开导他直面现实、勇敢生活。看到他日渐好转康复,虽然自己每天很疲惫、试验进度也受到很大影响,但能为同学排难、为老师们分忧,我心里倍感欣慰。同时,自己的付出也受到了学院领导和实验室老师的一致肯定和赞扬。此外,由于自己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很不好,因而入校以来,我在搞好科研和工作的同时还一直积极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在校招生办、研究生院和材料学院科研办都曾经有我忙碌的身影;这一段特殊的经历既能缓解了自己的经济压力,更让我从所接触的各位老师身上学到了服务与奉献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顾攀登莫问高”,这句话鞭策我不断踏实勤恳、戒骄戒躁,朝着一个脚踏实地、态度严谨、视野广阔的科研工作者的方向不断前进。而这些进步和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学院和重点实验室领导、老师们的帮助与指导,我想只有再接再厉、不断进取,才能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各位老师的辛勤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