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张荻:人才培养是第一理念

2011-04-01 5058679

      张荻教授是连续三年,共计五篇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的指导教师,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指导教师,十年前他就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尽管他身兼材料学院副院长和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双重行政职务,但仍然躬身教学科研第一线。自从1988年学成归国工作以来,这一奋斗就是二十三年。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张荻教授为自己留学后选择回归祖国、为祖国服务而感到自豪。作为一个对国家富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张荻教授带领着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遗态材料的研究团队奋勇开拓、继往开来,正在教学科研战线不断创造新的成绩。

    悉心指导,做学生的指路人

      张荻教授在多年的教学科研过程中,付出最多的就是育人。他本人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生论文指导教师,荣获2002年度教育部高等院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累计获的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五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一篇,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奖、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等多项殊荣。在学生培养工作上,张荻教授坚持他独特创新理念,要求学生先做事要先做人,要求学生对科研有兴趣和热情,要严守学术道德。对学生的培养,坚持要做“指路人”,而不做“陪路人”。“指路”重在依据国际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为学生指定研究大框架,重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陪路则有可能会使学生按照导师的引领而亦步亦趋,从而可能会限制其个性发展,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薪火相传,培养出的只是机械僵化的匠人。每位研究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专业基础不同、人生追求不同,所以,他对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科研要求就因人而异,而不是一刀切,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他要让每位学生能够在这个学术团队内充满信心地渡过充实而又富有激情的研究生生活,

     传道授业,做学生的真朋友

      作为导师,张荻教授对学生要求严格;作为朋友,他关心学生,经常找学生谈心,为学生排忧解惑,而学生也乐于找他述说心声。

      张荻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每年都组织一次学术活动,这样的活动全程都是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张荻教授从不干预。通过活动增加师生之间友谊,凝聚科研小组的向心力。为了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国际先进研究小组接轨,张荻教授总是热心的为学生推荐联系国外研究小组,提供多种海外交流机会。从本科生的海外游学项目,到国外研究生的申请,从短期的国际会议交流,到海外的研究访问或工作机会,张荻老师都热心地为学生安排组织。除了关心学生的研究生活,张荻教授还细致关心学生生活,无论是季节变换的嘘寒问暖,还是个人感情生活的波波折折,他无不操心。

      科技攻关,做学生的好榜样

      张荻教授的学生们提到导师的科研思维与成果,无不竖起大拇指。

      针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高温复合制备难、有效实时表征困难以及复合材料加工成型困难的三大关键科学问题和根据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张荻教授带领团队以制约复合材料的发展核心关键问题,即界面问题为研究定位,紧密围绕其关键科学和瓶颈问题研究其制备科学,从多元多尺度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复合理论、复合制备、界面调控、表征、拟实和加工成形出发,在多元多尺度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关键性、共性基础问题的研究方面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基础理论工作。在该研究中建立了多元体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及与界面特性有关的理论预测模型;发展和丰富了界面修饰及多界面设计控制界面结构的学术思想;探索出利用自然界精细分级结构为模板设计和制备新型复合材料的新途径;建立了界面特征与力学模拟实结合,提出和建立了复合材料的控型(技术控型)、控形(增强体的形态)和控性(性能调控)的新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构筑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平台,在提出和优化界面微结构调控措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备技术原型。在复合材料界面、制备科学、性能及其微结构和加工过程关系以及复合材料体系和组成结构的优化设计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同时以基础研究成果指导复合材料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中的关键材料及部件,如空间站的大面积太阳能电池阵展开机构、固体发动机的喷管、卫星用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构件,对战略导弹、空间卫星技术和技术的发展、科技强军、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应用研究的同时,张荻教授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具有原创性的研究,特别是遗态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其基本概念就是借用自然界经亿、万年的生物自身多层次、多维、多结构的本征结构,通过人工方法,变更其结构组分,制备既保持自然界生物精细结构,又通过有选择性的复合,而人为赋予的特性和功能的材料。这一概念突破了复合材料的常规理念,将自然界的完美结构引入材料制备科学中,利用生物结构的结构和形态遗传特点开发制备了各种具有生物结构特征的新型功能材料:如利用植物木材、棉花、农作物和生物蛋膜、蚕丝、细菌、蝴蝶等作为模板所制备的具有多级精细结构的材料在电磁屏蔽、传感器、光催化、光功能、分子筛等方向表现出独特的性能和应用价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关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例如在2003年度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2003年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中,与会评估组专家也一致认为“…遗态复合材料研究有原创性构思,可望成为有重大意义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遗态材料研究领域已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Advacned Materials MaterialsAdvacn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stry of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高影响力国际期刊研究论文70余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0余次,专著章节3章,先后6次入选国际期刊封面文章,9次入选国际期刊热门文章,6次入选国际期刊研究亮点,先后被NPG Asia MaterialNature China (4)New Scientist2次)、ACS Press Release2次)、Discovery Channel News 2次)、Sciencedaily 2次)、PhysorgBBC Knowledge MagazineMRS BulletinPhotonic Spectra MagazineMIT Technology ReviewBiomass Energy Journal等科技媒体作为研究亮点报道,转载和评述600余次,被包括Chemical Review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等在内的国际期刊SCI他引500余次,获得包括Nature Materials编辑在内的典型评价30余项,应邀在材料权威综述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长篇综述文章,加拿大著名Discovery Channel对本研究进行采访报道。

      张荻教授自回国后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十五军工重点项目,国家“973”研究项目及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的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合作研究。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这就是一个有众多头衔的名教授,是一个有着二十四年党龄的老党员,更是一个受学生尊敬的好导师。已有36年工作经历,23年教龄的他继续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和讲授国际本专业的研究前言。作为一个对祖国富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张荻教授带领着团队继往开来,正在教学科研战线不断创造新的成绩。他继续用心指导着学生成长为祖国栋梁之材,而且培养超越他自己的学生,这一直是他的第一理念。

                                                                                                        供稿:新闻宣传中心

返回列表